在“浙里建•未来建造中心”,学校工程造价专业师生借助自主研发的“典型咨询项目资料案例库系统”,为某综合体泛光照明工程等项目提供造价优化方案。屏幕上实时滚动的成本数据显示:这套校企联合开发的系统,帮助企业平均缩短造价项目编审周期20%,累计节约建设成本超3000万元。“我们的课堂就是企业的研发车间。”学校工程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的话,道出了产教融合的深层内涵。
学校与小栗科技、广联达等行业龙头共建“算客工场”,开展打破围墙的“双主体”育人,开创“教室+工作室+实训室”三室联动培养模式。通过教室进行理论筑基,工作室开展项目攻坚,实训室实施模拟推演,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项目全周期嵌套。企业工程师每周两天驻校授课,将杭钢旧址公园改造等真实项目分解为教学模块,学生从大二开始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训,形成“项目认知—方案设计—施工管控—决算审计”的全链条实训体系。在这里,工程造价专业的课堂直接对接企业真实项目进度表,学生从大二起进入“准员工”培养通道。2023年,10名学生参与某高校建设提升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,发现并修正设计疏漏27处,为项目节约成本超100万元。这种“入学即入行”的培养机制,让学生毕业时具备3年工作经验,优秀毕业生连续3年被企业提前半年“锁定”。
翻开《工程总承包管理实务》教材,许多行业专家的批注清晰可见。这套校企联合编写的教材,打破传统管理类教材的知识框架,融入工程总承包“策划管理”“政策法规”等热点内容,是对接产业前沿的“活教材”。“8年前我们想与本科院校合作,对方觉得这些内容太‘实操’,没想到浙江建设职院的老师主动找到我们,两年就完成了编写。”有专家发出感慨。这背后是学校“需求导向”的教材开发机制——每个专业群都建立由企业技术总监担任组长的教材委员会,确保教材内容与产业标准同步更新。近5年,工程管理学院累计编写土木建筑类前沿教材32本,其中《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》入选“十四五”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。
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院团队成绩斐然:与浙江交工集团合作的高速公路矢量化项目,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杭宁高速公路等路段300余公里的全景影像地理位置索引体系建设,创新构建省内高速公路运营养护矢量数据库。这是“把科研做在工地上”的生动实践。
浙江建设职院瞄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求,聚焦企业“卡脖子”问题,构建“企业出题—师生解题—成果落地”的科研闭环。学校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横向课题,近3年工程管理学院承接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化等企业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项目86项,到账经费超1000万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“实战
式科研”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引擎。学校以“技术反哺教学、成果服务行业”的独特模式,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的新路径。